小歪博客

小歪博客(blog.ixiaowai.cn)
专注活动、软件、教程  乐于分享

没有哪一种布施,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


-1-

好心办坏事


一位亲人去世了。子孙们都很孝顺,争着照顾她。为了让她多活几天,大家殷勤地做了很多事情,但后来我才知道,子孙们这种殷勤的孝顺,给她带来的不是愉悦,而是痛苦。


比如最后几天,她不想进食了,但大家希望她能再活一段时间,所以一直在坚持喂她流食,一喂,她就剧烈咳嗽,然后呕吐。


比如,她喉咙里发着巨大的异响,咕噜咕噜好像有很多痰一样,大家就开始喂水,希望能帮她化痰,一喂,她就剧烈咳嗽,然后抽搐。




看着她痛苦而狰狞的表情,我隐隐觉得不妥,就去翻阅了很多资料,这才发现大家的殷勤是多么地无知。


比如,关于喂食。人临终前,新陈代谢放缓或停滞,身体已无法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,所以不想进食,甚至闻到气味就想吐。这时候强行或者勉强她进食,不仅会给她带来巨大的身体痛苦,还可能导致食物进入气管,引发窒息。


我们,真是无知得可怕。



-2-

临终须知


2015年,经济学人智库,发布了一个“全球死亡质量指数”。英国位居全球第一,中国大陆排名第71位。


 死亡质量指数排名

中国死亡质量指数排名为何如此低?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,我们不懂得“临终护理”。


生命在最后几周、几天里,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?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,身体究竟会出现哪些变化?他在想什么?需要什么?而作为家属和亲人的我们,又该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些什么?


带着这样的一个个疑问,我查阅了国际濒死体验协会的“临终告诫”,查阅了美国老年病学会的“临终关怀八要素”,查阅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“临终关怀十建议”,查阅了英国国家卫生健康保健所发布的“临终指南”。


看完这些权威资料,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无知。我想,很多人也应该也和我一样吧!所以才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,觉得应该普及一下“临终须知”,让我们的亲人走得更优雅和安宁一些。





-3-

过度治疗


这是“丽莎大夫”讲述的一件普通事,之所以说它普通,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各大医院上演:


一个80多岁的老人,因脑出血入院。家属说:“不论如何,一定要让他活着!”4小时全力抢救后,他活了下来。不过气管被切开了,喉部也被打了个洞,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。


偶尔,他清醒过来,痛苦地睁开眼。这时候,家属就会格外激动,拉着我的手说:“谢谢你们拯救了他。”后来,他的气道开始出血。


出血,就需要频繁清理。护士用长管伸进他的鼻腔,抽吸血块和血性分泌物。这个过程会超级难受和痛苦,他皱着眉,拼命想躲开管子。


每当这时,他孙女就低着头,不敢看。我问家属:“拖下去还是放弃?”而他们,仍表示要坚持到底。孙女说:“他死了,我就没有爷爷了。”




治疗越来越无奈,他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。而仅剩的清醒时间,也被抽吸、扎针无情地占据。


十天后,他死了。死的时候,针眼、插管遍布全身。面部水肿,已经不见原来模样。


我问自己:如果他能表达,他愿意要这十天吗?这十天里,他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,生命的意义何在?让一个人这样多活十天,就证明我们很爱很爱他吗?我们的爱,就这样肤浅吗?




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,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时,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?


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做过一个调查,结果发现:绝大多数美国医生知道生命无可挽回后,选择的不是用最先进的手术来延长生命,而是将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后的时光上。


他们会在脖子上挂一个“不要抢救”的小牌,有的甚至会把这句话文在身上,“身体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,然后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,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……这样‘被活着’,除了痛苦,毫无意义,还不如好好享受一下最后的时光。




我喜欢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陈作兵的做法:


在得知父亲生命所剩不多时,他没有选择让父亲在医院插满管子,而是决定陪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——回到出生、长大的地方,和做豆腐的、种地的乡亲聊天。度过最后一个幸福春节,吃最后一次团圆饭,拍一张又一张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。


最后,他父亲带着安详的微笑走了。临终关怀与护理最核心的宗旨是:当一个人已经无法避免地走向死亡,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,我们就应当避免不适当的过度治疗,把重心转向如何让他好好享受最后的时光。





-4-

痛不欲生


去年,我们小区一男子得了肝癌。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,得知生命无法挽回后,家人就把他带回了家,放弃了任何药物治疗。


最后那段时间,他腹部如鼓,剧痛无比,经常发出可怕的呻吟声。那天,他对老婆和儿子说:“疼得受不了,想出去走走。”他坐电梯上了30楼,然后从楼顶纵身而下。


对于临终病人,有两种做法最为惨烈一个是我上面说的:拼命抵抗,过度治疗。另一个是:放弃任何治疗,回家痛苦地等待死亡。




大多数临终病人,特别是恶性肿瘤晚期病人,其主要症状是疼痛。疼痛不仅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,导致他们火气很大或脾气暴躁,甚至会触发他们的轻生之念。所以,我们应该用药物来帮助他们减轻疼痛。


一般性疼痛,可用非麻醉性镇痛剂,如阿斯匹林类。

中等疼痛;可用弱麻醉性镇痛剂,如可待因类。

严重疼痛,可用强麻醉性镇痛剂,如吗啡、杜冷丁类。


你可能听说过药物依赖或药物滥用,也可能听说过使用吗啡会加速死亡,但大部分专家都认为:只要剂量控制得当,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。




-5-
三重角色


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:人的死亡分三个阶段。第一是医院宣布死亡,这是生理的死去。第二是葬礼的举行,这代表社会地位的死去。第三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,那么你就是真正的死亡了。


因为世上再也没有人知道你曾经存在过。所以一个临终的病人,除了本身是个病人外,他还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。他还扮演者着三重角色,所以我们要帮他处理好三种关系。


第一种:帮助病人处理自我关系。我们需要主动与病人沟通,你希望最后的时光怎么度过?你希望以什么方式处理遗产,你希望以什么方式告别这个世界,等等。


第二种:帮助病人处理他与社会的关系。比如,子女可以和父亲分享,你是如何影响我的人生轨迹的。




孙辈可以告诉祖父,你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。一句话,就是要让临终者获得“社会地位”,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没有白活。


第三种:让病人知道你会永远记着他。比如,拍一些全家福,然后裱起来,放在显眼处,并有意无意透露会永远珍藏。反正就是要让病人觉得:你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。



-6-

临终牵挂


前段时间看过一则新闻,就是一位老人临终前,拉着老伴和儿子的手,一会看看儿子,一会看看老伴,然后一个劲地直流泪。


儿子就说:“爸,你放心,我会照顾好我妈的。”老人摇摇头,还是不放手,最后,直到儿子说出那句:“爸,那我给妈妈再找个伴儿。”听到这句话,老人才松开了手,露出一个欣慰而释然的笑容,不一会,他就闭上了眼睛。



很多人临终时,都有一些难以割舍的人事物。只要有一桩放不下,就会造成临终障碍——拼命不想死去。所以临终关怀和护理很重要的一项任务,就是不要让病人带着遗憾和疑问离开。


“妈,我保证会给你的兰花浇水。”

“爸,我一定会照顾好狗狗的。”

“爸,我会让妈妈跟我们一起生活。”


我们需要作出这样一些承诺,让病人可以无牵无挂地安心离开。





-7-

强行进食


给临终者喂食,是很多人都干过的蠢事。看到病人不想进食时,我们会感到非常不安。“不吃东西,怎么保证营养。”“不吃东西,会加快死亡。”于是,为了病人能多活几天,我们常常强迫或勉强病人进食。


殊不知人在最后的时间里,新陈代谢已经放缓或停滞,无法再消化和吸收食物了。也就是说,她已经不再需要食物了,(主动想进食的人除外)。


所以不想进食,甚至闻到气味就想吐。再加上病人的吞咽功能已大幅减退,这时候如果强行或者勉强他进食,会引发剧烈咳嗽和呕吐,不仅痛苦不堪,还可能窒息而亡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:当临终病人不想进食时,我们一定不要强迫他们吃饭。





-8-

死亡咆哮声


知乎一位网友讲过一件真事:“父亲将要死的时候,呼气时,喉咙发出巨大异响,格咯格咯地好像有很多痰。


我就凑拢去看,看到他嘴里有一大口痰,喉咙只有一个小小的孔。我就想用水把这口痰化掉,于是便舀了一勺水送进去,噗,一口痰喷了出来,他开始剧烈咳嗽,没一会儿,就断了气。


父亲已经过世十年了,这十年我都活在愧疚里。”为什么临终病人喉咙会发出巨大响声?因为随着死亡的临近,病人的口腔肌肉会变得松弛,喉咙中的液体就会积压在咽喉,所以一呼吸就会发出咕噜声,医学上将其称为“死亡咆哮声”。


咆哮声虽然听起来很恐怖,但病人并不会觉得多痛苦。要缓解这种咆哮声一般采用三种方法:


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;

用棉棒小心翼翼粘出痰液;

将病人身体翻向一侧,头枕得高一些;


千万不要喂水,以免引发窒息。





-9-

温度问题


作家莫小米在《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》中,讲过自己的一件事:


她父亲重病,快到临终:“我抓着父亲的手,他像山泉一样凉。我命令弟弟说:爸爸冷,快拿毯子!现在才知道,他其实并不冷,只是因为循环的血液量锐减,皮肤才变得又湿又冷。


而此时在他的感觉中,他的身体正在变轻,渐渐地漂浮、飞升……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,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,更何况一条毯子。”


处于弥留之际的很多病人,已无法说出“太冷了”或“太热了”,所以体感温度是否合适,需要我们用心观察。如果病人频繁想拨开被子,那就是他感觉太热了,这时我们可以把被子移开,或者用毛巾冷敷他的额头。


如果病人的肩膀缩起来了,则表明他是感觉太冷了,这时我们可以调高空调温度,或者加盖被子,但很薄的毯子就好。太重对病人而言,是一种巨大负担。





-10-

皮肤问题


前段时间听说过一件真事:由于子女疏于照顾临终母亲,在给母亲死后换衣时,才发现她背部已经溃烂,爬满了蛆。


对于临终病人来说,皮肤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困扰,一不小心就会生出褥疮,甚至大面积溃烂,痛不欲生。


所以我们在照顾临终病人时,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:


不要让病人一个姿势久坐久躺,每隔几小时就要帮助他翻身;

经常用毛巾为病人擦拭身体,保持皮肤的清洁;

用湿毛巾缓解眼部的干燥;

用润唇膏涂抹嘴唇,或用棉签沾水擦拭嘴唇,缓解嘴唇的干燥。




-11-

幻觉问题


国际濒死体验协会通过大量观察,发现有的临终病人会出现濒死感,当濒死感出现时,他们可能会看见已经去世的亲人,或者出现其他一些幻觉。


“一个将逝之人可能会边看远方边喃喃自语,或者谈起一些旅行计划之类的奇怪话题。甚至会用奇怪的措辞来描述一些奇怪想法。比如,有个女患者坚持要穿最好的衣服,因为她觉得去世的丈夫会来带她跳舞。


有个年轻人说自己需要一张地图,这样他就能知道自己的旅行路线是哪一条。


有个老人经常说,自己曾经深爱的某个故人正要来找他,或者那人现在就在他房间里……”


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,要么会觉得非常恐怖,要么会觉得病人精神失常。




但国际濒死体验协会说:“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,濒死感存在的目的,就是为了帮助临终病人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,这种濒死感会有很大的导引和安慰作用。”


所以,遇到这种情况时,我们要注意几点:


保持镇定,不要恐慌;

不要去打破他的幻觉,打断他的说话;

留意他说话的内容,以及想表达的意思;

尽可能帮助他实现一些意愿。



-12-

孤独问题



看过一本关于临终关怀医院的书,70多岁的艾蜜莉,罹患乳癌已经走到生命终点。其女儿每天都会到医院来看她,两人的关系似乎很好。


但每次女儿离开之后,她就开始在那抽搐掉泪。她希望女儿留在身边,可女儿每晚都要回家,虽然也有医护人员照顾,但她心里总是空荡荡的,觉得无比孤独和恐惧。


这家医院的医生做过一个调查:


人临死前最怕的是什么?大部分病人的答案是:孤独。所以,对于临终病人而言,最有效的护理,就是爱和陪伴。大部分临终病人都希望身边有人相伴,虽然他们可能并不想和你聊天,但他们却希望你能陪在身边。


所以,我们需要做些事情来缓解他们的孤独:


将病房安置家庭化,营建温馨环境;

小声播放病人喜欢的音乐;

握着他的手或者轻轻抚摸他;

敞开心扉说一些他想听到的话。



-13-

最大布施


尼采说:“不尊重死亡的人,不懂得敬畏生命。”但我们,至今还没学会如何谢幕。


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:“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,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。”


关于死亡教育,我们需要那么一点“临终须知”。索甲仁波切写过一本很透彻的书。这本书叫《西藏生死书》。很喜欢书中那句话:“没有哪一种布施,会大过于帮助一个人好好地死亡。”



end


本文转载自“飞碟说”

本文转载自“拾遗”(ID:shiyi201633)一个有趣、有品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。




×

感谢您的支持,我们会一直保持!

扫码支持
请土豪扫码随意打赏

打开支付宝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

分享从这里开始,精彩与您同在


版权所有,转载注意明处:小歪博客 » 没有哪一种布施,会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

评论

表情

网友评论(2)

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,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。
鸟不拉屎 6年前 (2018-05-29) 回复
感谢分享
东瓜 6年前 (2018-05-29) 回复